首頁 >> 網絡知識網絡知識
關于網絡的知識
更新時間:2009-10-17
一.【網絡概念】
網絡,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將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網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絡操作系統等)實現網絡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絡。
網絡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流量網絡(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絡(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絡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絡、交通網絡、政治網絡。
2、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絡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絡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絡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么類型網絡,如開關網絡、運輸網絡、通信網絡、計劃網絡等?傊,網絡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并研究的一種模型。
計算機網絡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臺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絡協議,共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二.【實現網絡的四個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絡軟件軟件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三.【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后的十多年時間內,由于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臺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干臺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F代計算機網絡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并以ARPAnet為主干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并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主機是網絡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并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階段(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件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以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絡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中國的網絡發展史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絡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并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絡應用僅限于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并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家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干單位,F在有600多家網絡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絡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四.【網絡的分類】
按覆蓋范圍分:
局域網L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米到幾十公里)
城域網MAN(界于WAN與LAN之間)
廣域網W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十到幾千公里)
按拓撲結構分類
總線型
環型
星型
網狀
按信息的交換方式來分: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報文分組交換
五.【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是一個關系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隨著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到越來越重要!凹议T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絡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信息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絡安全是指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
網絡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絡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絡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絡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絡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訪問和破壞。
從網絡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絡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絡資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御網絡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絡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六.【網絡的用途】
6.1【網絡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絡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絡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并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絡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于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絡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絡,也被稱作網絡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絡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絡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并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絡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絡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網絡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6.2【網絡電話】
網絡電話又稱為IP電話,它是通過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傳統的國際電話是以類比的方式來傳送的,語音先會轉換為訊號,通過銅纜將聲音傳送到對方。網絡電話則是將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數據訊號,并被壓縮成數據包(packet),然后才從互聯網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數據包時,網關會將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目前網絡電話聯機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3 種: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網絡電話利用TCP/IP協議,由專門軟件將呼叫方的話音轉化成數字信號(往往再經過壓縮,這也是網絡電話軟件好壞的技術關鍵點),然后打包,形成一個個小數據包,小數據包自由尋找網絡空閑空間,將語音數據傳輸到對方,對方的專門設備或軟件接收到數據包后,作一個與前面講的語音轉化成數據包的反過程,如果對方的接收器不一致,還要作技術處理以使語音能夠還原。通話全程,我們不用特意租用專門的線路,而只是見縫插針地使用網絡,大大節省通話費用。一般費用國內都在幾分錢,國際費用一般都在幾毛錢,費用非常低廉。
網絡電話是一項革命性的產品,它可以透過網際網絡做實時的傳輸及雙邊的對話。你可以透過當地的網際網絡服務提供商 (ISP) 或電話公司以很低的費用打給世界各地的其它電話使用者,網絡電話內部是免費撥打的。從上班族到家庭使用者、學生、網際網絡瀏覽者、游戲玩家及祖父母等人,網絡電話提供給一個完全新的、容易的、經濟的方式來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同事通話。
6.3【網絡電視】
IPTV即交互式網絡電視,是一種利用寬帶網的基礎設施,以計算機(PC)或“普通電視機+網絡機頂盒(TV+IPSTB)”為主要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Internet訪問、電子郵件、游戲等多種交互式數字媒體個性需求服務的嶄新技術。
6.4【網絡教育】
網絡教育指的是在網絡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絡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體現于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6.5【網絡金融】
所謂網絡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絡金融機構、網絡金融交易、網絡金融市場和網絡金融監管等方面。它不同于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于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絡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 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絡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6.6【網絡保險】
網絡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有別與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
網絡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它代表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的保險網站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保險公司的自建網站,主要推銷自家險種,如平安保險的“PA18”,泰康人壽保險的“泰康在線”等;第二類是獨立的第三方保險網站,是由專業的互連網服務供應商(ISP)出資成立的保險網站,不屬于任何保險公司,但也提供保險服務,如易保、網險等。很明顯,以上這兩大類網站代表了中國網絡保險的發展水平,當對它們的實施策略及市場運作方式進行理性、客觀的研究分析后,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國網絡保險的發展狀況。
網絡保險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電信等多個行業,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網絡黑客的襲擊使目前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網絡保險存在不安全隱患;而網絡保險由于保險當事人之間的人為因素與深刻復雜的背景及利益關系,使得在網上投訴、理賠容易滋生欺詐行為。因此,僅僅依靠網上運作還難以支撐網絡保險。如何禁止和懲處利用網絡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如何實行網上核保與網上理賠及支付?網絡保險在我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網絡保險技術是由國家科技研發人員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統”對服務器的安全進行維護,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蟲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號,中央新聞聯播以播報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統”已投入運行。
6.7【網絡營銷】
網絡營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絡直復營銷,屬于直復營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包括網絡調研、網絡推廣、網絡新產品開發、網絡促銷、網絡分銷、網絡服務等)的總稱。
6.8【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甫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網絡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絡動化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網絡上冒出的新詞匯主要取決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后就可以被接受。